作者:余瀛波
----
平地一声惊雷。连日来,淘宝网和工商总局之间的“隔空角力”,彻底引爆了舆论场。这或许是自互联网时代以来,最具开放性的一起“非典型性事件”。
从1月27日14时,淘宝网通过官方微博转发“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”的公开信,到29日上午10时51分,天猫一商家发出公开信,表示如果不给说法将对工商总局提起行政诉讼,在短短不到48小时内,双方之间你来我往,已经过了七招,且正一步步迫近法律轨道。
天猫三商家或提行政诉讼
29日上午10时51分,微博认证用户“迅动运动户外专营店”发表一封致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的公开信。
信中称,此前的假货抽检报告,在工商总局没有告知、没有检验报告、没有复议流程的情况下,导致3家店铺被“突然死亡”,而向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“讨个说法”。
由“迅动运动户外专营店”、“容谷运动专营店”和“玖佰度户外专营店”3家天猫店铺联合发布的公开信中表示,“请贵司回应我们的合理合法诉求,就是死,我们也希望死的明明白白。”
据了解,此前于11月11日,工商总局网监司委托第三方抽检了8家B2C电商网站,12月11日工商总局发布抽检结果公告,认定天猫平台的上述3家电商企业分别销售的新百伦、阿迪达斯、ZIPPO等3个商品为假冒商品。随后,天猫按照工商总局的报告结果,对这三家电商企业予以冻结以备核查。
但据3家电商企业在公开信中的陈述,对此次抽检结果均不认同。此外,信中还表示,在距离抽检、公告过去的1个多月以来,3家企业一直没有收到来自工商部门的任何通知、没有检验报告、不知道所涉商品存在何种问题、抽检方式如何、权利人如何判定假货等。
公开信认为,工商总局网监司在这次抽检中,“存在诸多程序上的违法:一是没有给出合法的鉴定报告;二是未对申诉材料作正面回复;三是没有提供抽检过程的证据证明。”
公开信最后表示,“如果贵司一直不予回应,我们只有通过行政诉讼途径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”
“假货风波”致阿里股价暴跌
而就在三家淘宝电商发出公开信之前,1月28日下午,淘宝官微也发表文章,文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,线上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写照。“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,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”,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,这种责任。淘宝只能认下它,解决它。解决假货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是解决淘宝的生存问题,必须通过社会共同治理,而不是各自为政,互相指责。
事实上,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为此事件埋单了。随着事件的逐步升级,据报道,因为淘宝与工商总局的这场“口水战”,截至目前,已经令阿里巴巴的股价暴跌4.49美元,跌幅达4.36%,市值蒸发了110亿美元(约合687.5亿人民币)。
不过,相比于马云的“理性”回应,对于突如其来的这场风波,淘宝方面似乎并未从愤怒情绪中走出来,甚至流露出“死磕到底”的意思。
在28日下午淘宝发布的声明中,称工商总局网监司司长刘红亮在监管过程中程序失当、情绪执法,用错误的方式得到的一个不客观的结论,对淘宝及中国电子商务从业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,因此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。
工商告诫淘宝克服傲慢情绪
对于淘宝方面的持续“叫板”,工商总局也在短短的48小时内“见招拆招”,予以回应。
继27日晚22时,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对监测结果一事正式回应称,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是工商总局的法定职责后,28日上午,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网挂出《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》。
白皮书明确指出,阿里系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、商品信息审查不力、销售行为管理混乱、信用评价存缺陷、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问题。
据媒体比对,这份白皮书其实是2014年7月16日的一次对阿里巴巴行政指导的会谈纪要。
白皮书详尽地分析了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淘宝网和天猫存在5大方面19个问题,各地工商局还补充了其他6个方面问题,并希望阿里系主要主管从自我陶醉状态中清醒过来,“守住底线,克服傲慢情绪”,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市场主体。
工商总局列举的淘宝网5大问题包括:店名审查不严 易让消费者混淆;高仿手机、假名牌包等大量存在;“双十一”促销存误导广告宣传;信用评价系统难区别真假交易;人员管控不严 疑泄露执法信息。
淘宝紧急成立“打假特战营”
这场舆论风波究竟会给监管者或企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,目前尚难评估。但至少,对于打击假货来说,其积极作用已经立竿见影。
28日下午,淘宝网宣布,即时成立由300人组成的“打假特战营”,并继续在全社会招募最优秀的人才,专职配合与政府部门、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普通消费者在线下的合作和联动,以图更为彻底有效地解决困扰多年的假货难题。
据了解,目前阿里巴巴投入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,其规模堪称空前。
与此同时,为加强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,国家工商总局目前也已加快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监控系统的建设。
记者获悉,该局已开始试点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监管,将与百度等7家数据公司签署《运用大数据在试点县(市、区)加强市场主体监管工作合作备忘录》,还先后与8家数据公司进行沟通,未来以工商经济户籍库为基础,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构建新型监管模型,提高防控系统性风险和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效率。
无论这场论战结果如何,消费者都将成为最大受益人。
|